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吉田修一《和她的第二次相遇》


我覺得吉田修一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有辦法讓你覺得「喔,我好像也可以寫小說~」

當然不是所有作品都是如此,他有一大半作品是文學性極高,或是非常深入且隱喻極多的,只是像這本短篇集那樣,以都會男女為主題,淺白、平實,而且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也還真的蠻多的。

閱讀過程中,不免或想到自己經歷過或看過的,「好像有點像作者所寫的那樣」,然後想想,「搞不好我把看過的修修改改,再加一點東西,也可以寫出這樣的故事…」

不過,這也是一種心情而已,寫得淺白、平實,是吉田修一本事,將自己的經歷化成故事,主觀面往往太多,腦補過多自己或許看不出來,但別人鐵定覺得很奇怪,作者跳脫這種不該有的予人觀感,不只是小說家該有的本事,也證明了他的腦袋是十分清晰的。

沒有說他寫的這十一個女人的短篇故事如何如何,好像很奇怪,不過這次的觀後感,就是要說說這種想法,這樣也ok吧。


.

村田沙耶香《便利店人間》


不知怎麼的,讀這本輕薄的芥川賞得獎作的過程中,不時會想到桐野夏生那本像磚塊一樣厚的《異常》。

雖然就像厚度比重那樣,這本書的「異常」沒有那麼濃烈,至少小說在主角古倉惠子周遭的人、事、物,都維持著普世價值般的「正常」,沒有太多「扭曲」。

但所謂的「普世價值」,到底是從人類天性自然衍生而來,還是人們刻意訂出規範而產生的?這大概很難解答吧,也可能是兩種都是的,就看比重各佔多少。《便利店人間》說的其實就是與「普世價值」格格不入的自我認同感與價值觀…

這本書裡的「異常」其實刻意寫得極端了些,但這或許也是作者的目的,就是要用這樣奇特的故事,讓每個人來反思我們平常所認定的存在原則或價值觀是否都是「正常」的,就像當你讀到主角因為周遭朋友扭曲式的眼光而憤憤不平時,是否也會回頭想想自己有沒有被這種「世俗認定」給套牢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將自己的「原則」與「想法」套用在別人身上,是幾乎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

我無法評斷主角惠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是否正確,但也許是沒有所謂的對錯,但至少在最低限度上,必須持續接觸別人的她,還是有做到最低限度的「正常人化」,甚至還可以說,即使她稍微隨波逐流了些,但內心其實是沒有變的。

至少,人畜無害又能自我認同,也沒什麼不好的吧。


.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午夜的《牠》


坐我後面的女生一直叫一直哭,這比電影本身恐怖多了。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站著我承認現在才看是因為還會播很久,才拖到現在,但今天還真的是臨時起意,因為每次從桃園回來都特別悶,趕高鐵的壓力總讓人有事情沒做完的感覺,賽後處理完紙本,再匆匆更新了鄉長那則,就得閃人了…..
不像新莊,就算搞再晚,還是可以叫小黃回家而不致於花太多。
恐怖片我看得不多,主要是沒有特別的喜好,所以不是口碑超好不太會想看,最遺憾的是一直還沒看《鬼敲門》(The Babadook),其他的,覺得這部《牠》略優於《厲陰宅》,主要是邏輯性十分足夠,不是一味地營造恐怖氣氛。
事後想想,「it」應該是沒有直接殺過任何人,至少導演有刻意避開這部分,電影到後段時,就再想或許是沒有絕對的至人於死的能力吧,不然這些小鬼早掛光光了…
「會不會太虎爛,這些小鬼最好趕直接殺到鬼屋啦」,事後聽到其他觀眾在聊,我是覺得挺合理的,被「it」盯上的恐懼感,如果設身處地在想,或許可以稍稍理解他們的想法。
所以這雖然是虛構的恐怖片,的仍有一定比重的寫實成面…
最後看來,其實「牠」還挺可憐的,實際上最怕人,所以只好努力嚇人 (大誤

.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今野敏《疑心 隱蔽搜查3》


最讓人激賞的是並未隨波逐流地將口味變重,既然涉及「戀心」,其實就隱含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作者將這部份就局限主角的「自省」中,也就不會模糊了焦點。

也因為「自省」,心境變化便與處理事件的進展息息相關,整個美國總統訪日,以及與恐怖分子對抗,其發展一如主事者的情緒般,一下子遇瓶勁,一下子轉不過來,一下子頓悟、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鑰匙」竟然是「禪」,確實挺新鮮的,「婆子燒庵」的公案,對第一次聽到的人來說,的確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然而真相(或者說是真理)就在舉手可得之處,或者說僅隔了一層紗,一旦撥開、取得,眼前便豁然開朗…

整個故事的節奏也十分奇特,跟前兩集完全不同,大約在四分之三處,整個事件還看不太到方向,迷霧重重,就在主角「頓悟」後,急轉直下,一、兩個關鍵決策,包括換個角度處理方向、尋求關鍵人物的協助,很快就搞定了。

口味不是那麼重的事件,甚至有許多偏向心理層面的敘述,但仍是一部好讀的娛樂小說。


.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murmur】《少女車神》


好看得不要不要的~~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和文字沒有特效,就是單純的racing,所有路段都是真正在跑,Piero Taruffi賽道上的義大利GT錦標賽,不少知名車手配合演出,比任何特效更讓人血脈賁張。
真人真事改編,但最後的驟死賽是真的嗎?爬山路、開市區,如此勞師動眾的有錢人遊戲,非常不可思議啊…..或許這是全片最不現實的部份吧~
全片最刺激的一段,應該是Julia在老哥的刺激下,開著破車在市區裡甩尾、狂飆,比任何撞爛車的爽片要精彩幾萬倍~~
片商拿「玩命關頭系列」來作宣傳,但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這是真實的人生,兼具娛樂與藝術兩面,調性比較接近Ron Howard的《決戰終點線》(Rush),但也不太一樣,《Rush》說的是宿敵之間的對決意識,《少女車神》說的是親情。
廳真的很少很少,還好趕在出差前來看,下周或許就沒有了…

.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倫敦呼叫」還沒出現前的《倫敦呼叫》


廳真的很少啊…
因為不是紀錄片,相信口碑應該就沒那麼出色,單純從劇情安排上來看,有一些格格不入或者多少偏離現實之處,但我喜歡這部片的初衷。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文字
終於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還是要感謝片商願意進這部電影,雖然The Clash對英倫搖滾,甚至全世界的龐克音樂浪潮有著極深遠的影響,但他們在台灣,實在不能算是廣為人知…
雖然中文片名叫做《倫敦呼叫》,但故事背景應該是發生在The Clash那張最轟動的《London Calling》發行之前,失業率升高、大批移民湧進,各種社會問題充斥在倫敦街頭,人們的情緒需要一些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出口,昔日的老搖滾、硬式搖滾已無法讓人滿足…..
只是這卻是一部青少年成長電影,套用在這個背景中,就顯得吃力了些…
對少年Shay來說,這個被迫成長的人生,被擺在這樣不安的世道中,看得出他的疑惑與不安,卻似乎不太痛苦,離異的父母親不同的價值觀,看起來壓縮了他的成長空間,最後卻也是走出這塊,才發現新的視野…
後段中斥責母親的部份,或許就是所謂的成長圖騰。
就情感面,我喜歡這部片,但就「電影」本身,總覺得結局太好了,並不是說要壞結局才是對的,但在那樣的世道下,未免也過得太順遂了…..

.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東野圭吾《戀愛的貢多拉》


對作品產量極大的東野圭吾來說,這是個新的題材,但手法於他來說,不算創新,無論是黑色幽默,還是顛覆性的情節,都是他一慣讓人熟悉的手法。

有趣的是,渣男到最後還是渣男,不解風情又單純的男人大概也很難改變,作者透過同一個滑雪場來解悉三對不同男女之間微妙的「情」結,將現實中的兩性生態擺在同一個場景,有些刻意,但又何嚐不可?

車名也很有趣,「貢多拉」是威尼斯市內運河中的移動工具,是戀人最浪漫的交通工具,但細細小小的船身,在小河中搖搖晃晃的,難免會讓你有點怕怕的,對照在年輕男女的戀情中,有的情侶老神在在的,但也有怕東怕西的…

貢多拉與纜車對比,或許也是東野想讓人好好想想的,七個短篇中的頭、尾兩個都是在閉密空間的纜車中,逃都逃不掉,像是戀愛中的密室,該如何解套?原本以前逃過了,卻沒想到在最後功虧一簣。

很有趣的故事,雖然在出版社的文宣上說的是「東野圭吾這是不推理,只談戀愛」,但懸疑味還是挺重的,雖然調調依然是那個你習慣的他,但至少給了你一個不太看過別人會寫的故事。


.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黃易《天地明環》卷二十二


最直接的感想是:啊!就這樣結束了!

這有兩種含義,首先是,故事就這麼結束了,我沒有看完這個故事,而且也確定不會有續集了,就算後來想辦法完成了,也不是原作寫的,對我來說,意義應該就沒有那麼大了,既然如此,寧可自行腦補之後的情節是如何如何的了…

另一種更重要的含義是,黃易寫的故事就這麼沒了,雖然在幾位武林大師中,他不是最早夭的,古龍在四十七歲的過世了,但梁羽生活到八十四歲,高齡九十三的金庸仍健在,黃易在六十五歲就往生,真得是太早了...

將黃易與三位武俠大師相提並論?要說真的,他的成就當然還比不上三位前輩中的任何一位,但確實走出武俠小說的新境界,或者說,拓展出新的領域,《尋秦記》成了穿越劇之濫觴,從《破碎虛空》一直到沒寫完的「盛唐三部曲」,這些結合了玄學、易理的異俠系列主流,更成了所有人模仿不來、將他推上大師地位的經典之作。

即使是受歡迎程度較低的玄幻系列,就是從《星際浪子》一直到《雲夢誠之謎》這些,不也帶動了另一波網路文學的風潮?

穿越、玄學、易理、科幻,黃易將武俠小說加諸了那麼多新的面貌,或許從歷史角度來看,影響力仍遠不如三大宗師,但當今華人世界裡的網路武林文學創作之興盛,與他有絕對的關係。

本來是要寫黃易大師生涯最後一本書的讀書心得的,但再怎樣也無法針對情節去分析或評論,因為我知道之後的故事再也不會有了,說再多也沒用的。

對於黃易與他的作品,想說和要說很多,但現在就先這樣吧。



.


娛樂性爆高的《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


這幾年來的日系推理/懸疑/驚悚片,就這部娛樂性最高,真相的多重翻轉,全程節奏比重均勻,沒有虎頭蛇尾、沒有所謂的舖陳太多,最重要的是導演在劇情中暗藏線索,給了觀眾公平競爭的機會,雖然電影不像小說那樣可以隨時回溯,要注意到並不容易…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文字和特寫
聽說比原本的韓版好很多,但沒看過原版也沒辦法評論,選角很棒,藤原龍也有進步,但功力還是跟伊藤英明、仲村亨不能比,尤其是一像因為出色外型而常被忽略了也有優異演技的英明兄,那段看了妹妹被殺害畫面的表情,讓人極度震撼,既不矯情卻又讓人動容。
其實到某個階段應該就猜得到真相了(就是某樣東西突然不見了…),距離結束還有一些時間,跟許多懸疑劇到最後才翻轉不太一樣,不過這種方式還蠻適合這部片的,因為最後的緩衝也是還重要的。
看過韓版也沒關係啦,因為差很多,但我也是聽說就是了…

.